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聽說你最近在刷題-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一定會遇到的資料結構及演算法關卡



2022 年 5 月更新: LeetCode 的折扣連結於 4/30 截止, 未來有新的折扣的話, 我會再更新文章。 

2021年 9 月更新:
從 8 月開始,收到許多剛到美國唸書的讀者來信請求幫忙內推 2022 年暑假的實習工作,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 請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來了解內推網路: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2021 年 8 月更新)。軟體工程師的面試關卡很多都是資料結構及演算法, 所以大家在準備實習也都不免俗的要刷題一下。 我許久沒有看 LeetCode, 發現現在 LeetCode 的功能越來越多, 還有像是學習資源文章及 study plan 的功能,把大家要準備面試的各種需求都越來越在他們網站上一站搞定。 今天除了再次分享去年寫的文章(還有折扣碼), 還要大大感謝 LeetCode 願意提供 3 個 7 天 Premium 會員試用來給予讀者, 讓大家面試前可以使用如公司 tag 的功能來做複習。 此外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我也自掏腰包提供購買 3 個 1 個月的  Premium 會員試用來加碼, 再請大家到這篇 FB 文章參加抽獎活動(活動已截止)
  
2020 年 12 月原文:
歐, 要澄清一下我現在沒有在刷題 (我這樣講絕對不是怕很多同事會看到我的文章 XD), 說實在的, 我覺得大家好像太過度強調 “刷”題的刷, 好像刷油漆似的要來回刷很多遍。 我過往看過許多刷幾百題、每題做 2、3、4 次以上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 我很佩服他們投入的時間及毅力, 但我自知做不到, 有小孩後更是難以做到刷一遍。 我自己找軟體工程師的工作的經驗, 2015 年上完 Coding Bootcamp 到找到工作, 大概做了 60 題左右的 LeetCode 問題, 2016 年底找工作比較認真, 大概完成了 100 題左右。 今天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我的演算法準備方式, 如果你想要找如何刷題的方式,或是覺得無法刷幾百題很多遍的人, 歡迎往下閱讀。 

2015 年上完 Coding Bootcamp 後, 我陸續有一些電話面試, 每天可能會有 1~3 個電話面試, 所以在準備面試上, 要研究公司, 並且依照職缺來做面試的複習, 因為我是面試前端相關的職缺, 所以也有一部分的精力在前端的資料複習。 關於資料結構及演算法 (Data Structures & Algorithms) 的練習,我大概維持一天練習 1-2 題的步調。 2016 年底的面試, 因為還要上班, 所以基本上只有晚上有時間, 可能一天只能練習 1 題, 假日有比較多時間才可以多做幾題。


看到問題的時候, 我會先確保我了解題目的意思, 真正在面試的時候, 通常第一步也是和面試官確認我們自我的理解和面試官要問的是否一致, 不要花了時間才發現一開始的理解及假設是錯誤的。 我通常會立刻寫下題目給予的 input 有什麼、格式是什麼,  desired output 又是什麼。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職場提升心得(三): 職場上的各式溝通


我最近開始寫了職場提升心得的系列文, 職場提升心得 (二): 如何不斷的在公司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探索在公司建立更大影響力的方式,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則是反思自我, 在自我能力強的領域要多加發展才可以更順利,今天則是分享一下職場上的各式溝通。 


軟體工程師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們會逐漸負責越來越大的專案項目、有更多跨組織的溝通、協作,在上一篇文章提到, 許多專案是藉由和不同組的成員討論、在這個過程去發掘一些沒有被滿足的痛點, 很多很大影響力的專案就是從不同組彼此不同的激盪, 整理發現的!


在不同的時期, 我們可能會有工作上的摩擦、不滿, 可能是因為合作小組彼此項目優先順序定義不同、時程規劃、或是責任安排上有異議,或是和領導階層的目標理解不一致。 我從過往以來的經驗是要先假設每個人都有好的工作意圖 (good intentions), 大家都是一起為大組織及公司最大的利益著想, 先有著這個假設後, 再來細分析為什麼有摩擦或不快。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感恩節感謝 & 一些學習課程推薦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 首先要謝謝各位讀者你們的支持,一開始的分享主要是我的轉職及找工作經驗, 後來逐漸擴展到我的矽谷的所見所聞、矽谷人物專訪、以及我的學習成長的筆記。 從 2012 年開始寫部落格, 2017 年開始分享 Facebook page, 也是累積了許多經驗, 文筆說不上變的很好, 但至少越來越熟練把一個靈感大目標從我的思緒整理、輸出成一篇文章分享出來,  這個過程也認識了許多有趣及厲害的人, 訪問了一些我覺得很酷很強的人,召集了許多熱心的朋友一起做了 “歹晚郎內推互助網絡” 幫助更多人在艱難的時期找工作,我個人也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提升。 如果你有考慮寫作分享, 或是任何創作, 希望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我建議你開始寫文章、或是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也能讓你一起加入開始練習寫作/創作/輸出的行列。 


我不時會收到讀者詢問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或是如何轉職成軟體工程師、如何學習程式等等的問題。 到美國工作問題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已經把非美國人可以到美國工作的模式列出, 轉職軟體工程師及學習程式很多時候是一起的問題, 很多讀者有興趣轉職,但完全不知道軟體工程師在做什麼, 以及應該如何上手學習。 我給過不少次建議, 今天決定用這個機會公開的分享之前回答讀者的方式。 ⁣


如果完全沒有學習過程式, 可以先玩玩這個 MIT Media Lab 研發的 Scratch , Scratch 可以讓你用拖拉的方式把一些程式的邏輯組合起來, 在還不熟悉電腦運作的時候, 可以很直觀的在遊戲中累積你對程式的理解。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職場提升心得 (二): 如何不斷的在公司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上次文章寫了: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提到時常觀察、反省自我在不同能力上的情況, 發掘出自己更有優勢的領域, 並在累積相關技能。 更之前的文章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分享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通常有幾個大面向 (以工程師舉例): Impact, Engineering, Direction, and People。 


Impact (影響力) 佔績效考評的很大一部分比重, 好的 impact 通常和好考績有很大的正相關。 可以說如果要得到好考績、被升遷, 需要有好的專案影響力。 但要如何做到比較有大 impact (影響力) 的專案呢?在公司及組上不同階段, 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在剛進一個公司及組的時候, 因為還沒有過往的成績可以證明, 這個時候就不要挑三揀四、盡量把被分配到手上的工作做的完美, 慢慢建立 reputation ,用成績來得到越來越重要的工作。 我個人在換工作及換組剛開始的時候, 常常會在 1:1 問我的經理及組員, 什麼東西是他們比較頭痛、或是緊急希望有人幫忙的, 藉由做這些比較緊急及被需要的工作來逐漸建立我的成績。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我過去寫了“矽谷科技公司和上級的 1: 1 討論及 mid-cycle check in” 及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 分享目前我了解到矽谷科技公司對員工的評比方式、及如何定時和直屬老闆在個人績效及職業發展上尋求 feedback 及幫助。 從過去的分享中, 我也了解到許多讀者有興趣想知道如何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我對於自我提升及職業發展也是很有興趣的, 從我過往的經驗、讀的書籍學習、還有剛好有一些機會從更資深的工程師及層級比較高的領導者討論學習, 在我內化整理後, 分享在這一系列職場提升心得文章。 


關於職場發展, 我體悟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觀察及反省能力。 可能我們看到許多大神的成功案例, 覺得他們在對的時間, 做到對的事情, 事業就一飛沖天。 如果我們沒有這種 “先知先覺” 的能力, 至少我們可以先練習 “後知後覺”。 後知後覺是把我們過去做過的事情做個紀錄, 嘗試去發掘出我們在哪些部分做的不錯, 哪些是我們做的不好之處。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矽谷科技公司和上級的 1: 1 討論及 mid-cycle check in


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很多公司都有規定定期和上級 1:1 會議,舉例來說, 目前我和我的直屬經理, 每週有 1 個 30 分鐘的見面討論。 很多人不知道每週要和經理聊什麼, 於是就只做工作匯報, 這其實很可惜、浪費寶貴的機會得到更多支持及提攜。 


關於 1: 1, 我讀過許多文章, 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敝司 VP Mark Rabkin 寫的  The Art of the Awkward 1:1, 這篇文章重點就是說, 別在你的寶貴 1:1 的時候,和你的經理聊任何可以在公開場合,或是其他公司同事在場可以聊的事情, 盡量講一些 awkward 尷尬的事情。 比如說, 文章建議你可以聊你的情緒、感覺、或是恐懼。 尋求一些 honest feedback, 並且有深入的討論自己正在努力提升的地方。 這篇文章蠻短的, 推薦大家從以上的文章連結點進去閱讀原文來細細品嚐體會。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御姊愛徐豫之"在家工作"書評及贈書抽獎活動

御姊愛徐豫之"在家工作"新書


最近我收到寫樂文化的邀請閱讀
御姊愛徐豫的最新大作: 在家工作。 因為近來工作有點忙, 有些猶豫, 但後來考量到: 1. 目前美國疫情嚴重, 加州已經從 3 月開始居家隔離長達半年之久, 許多科技公司 (包含敝司) 都宣布到明年 7 月讓員工遠端工作,我想要學習人氣作家是如何建議、提升在家工作的效率及品質。 2. 之前看到 矽谷,Bonjour! Nicole 的訪談文章,我從那篇訪談學習許多, 因此好奇想要閱讀完整的書籍內容。 3. 我也姓徐, 幾百年前是一家,現在是遠房親戚!XD 😆 4. 我也是御姊愛的粉絲,分享同時也可以蹭知性網紅作家的人氣,說不定還可以藉機認識一下知名作家 XDD 😝。 綜合以上考量, 我決定接受邀請閱讀並且寫下我的書評啦。  


這本書已經於 8 月初上市,並且在暢銷排行榜上, 相信許多朋友都已經看到不同的介紹, 今天我用自身在美國的工作經驗來分享我的書評心得。 



我在美國東岸首府華盛頓都會區,以及西岸加州於不同大小的科技公司工作, 一般來說, 不時在家工作是很正常的, 畢竟對於軟體工程師, 只要有電腦, 可以遠端連線,實際在不在辦公室都沒有差別,當然辦公室的面對面溝通還是比較有效率的, 許多溝通的肢體語言也是遠端無法完全克服。在這次疫情之前,我在家工作最長的紀錄是 12 月下旬到過新年,我有幾次連續 2 周多完全沒有進到我辦公室座位上的遠端工作體驗。 



但今年 3 月以來, 加州 (以及美國) 被迫要 100% 遠端工作, 我和親愛的老婆第一次一起在家工作,真的體會到一天 24 小時生活, 工作都在一起的時候有什麼酸甜苦辣。 



在家工作這本書首先也從這次的疫情,美國宣布緊急狀態及加州在家工作帶出這次全世界的在家工作大實驗,過往的在家工作可能侷限於自由創作者、創業家、或是比較接案性質等比較特殊的職業, 但今年的情況, 讓不是醫療人員、實驗室人員、或是工作有地點局限性像硬體工程師等的職業都開始全速在家工作。 



我這半年的體會是, 在家工作一開始的效率是提高不少, 因為一天省下了大約 2 個小時的通勤時間, 多餘的時間可以投入到工作上。 但過了一開始的蜜月期後, 我發現因為工作地點就是家裡, 沒有工作及生活的轉換, 我工作的界線變得模糊, 我晚上也會處理工作上的事情, 而白天因為長時間的工作, 不時會被其他生活上的事情影響分心。 


 

徐豫也從自己及她的先生的情況, 帶出在家工作的一些歷程及看到的問題,為了每天有好的開始,她建議每個人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儀式感,過往上班通勤提示讓我們的頭腦清楚了解要開始工作, 在家工作的時候, 也可以用像是好好吃早餐、準備個熱飲、打扮成比較專業上班的服裝、使用工作專屬香氛、關閉電腦及手機通知等方式, 讓身心準備工作模式。 以往我搭 shuttle 聽 podcast 及在公司吃早餐算是我的轉換工作模式的儀式,我常在這個過程思考一天的優先事項,目前在家的情況,我個人的練習儀式就是早上帶女兒去保母家, 幫家裡的植物澆水, 並且泡杯熱咖啡或是熱茶放到我的位子上來做心境轉換。 



書中也有好笑有趣的例子, 比如說藉由她時尚雜誌朋友的貼文, 寫著: “今日國際線上視訊最讓我困擾的事: 右下德國小帥哥的光是如何打的那麼完美又柔和?🤔 帶出視訊會議的各種技巧, 從技術面、環境面、個人面,面面俱到的把遠端工作的必修專業呈現給大家。 


我覺得御姊愛徐豫是作家 + 創業家, 她的工作型態如同目前很紅的數位遊牧民族 Digital Nomad, 而不是一般上班族單純遠端工作不進辦公室的形式。 她因此在許多篇幅提及數位遊牧民族的概況、及一些適合 digital nomad 的國家介紹。 因為她的工作型態, 讓她可以工作 6 年玩遍海外 30 趟。 但一切要成功的關鍵因素, 是因為她有成功的個人品牌及社群經營。 


許多文章最近介紹御姊愛徐豫是會用“從月薪 5 萬到月入百萬”的吸睛標題 (的確是超厲害!這比許多在美國工作,甚至矽谷軟體工程師還要高呢!),要從上班族轉變成在家工作, 除了專業能力,還要依靠強大的個人品牌,書中舉例, 從早期接案時期她發現知名部落客的業配貼文的報酬極高,但分析後不是因為文字的能力的差異, 而是因為她個人品牌的魅力、累積的粉絲,及高質量的互動, 才能達到更高的報價能力。 



看完這本書後, 我理解到御姊愛徐豫對目前在家工作者提供她過往經驗的昇華總結,更對於有興趣發展自我品牌的個人,開展自己事業的朋友, 有一系列的準備介紹及個人心法。我從工程師角度開始看這本書, 但看完後不僅多吸收了在家工作的一些秘訣, 也對於我個人部落格粉絲頁分享及發展, 有更多的思考。 



對於目前在全世界各地因為疫情需要在家工作的朋友們, 或是和我一樣未來幾個月還會持續被關在家(😭,在家工作的讀者, 以及有興趣朝向在家工作、發展個人品牌及事業的讀者, 這本 在家工作 可以提供給你許多不同面向啟發及準備建議, 所以推薦給你們閱讀。 


 

最後,感謝寫樂文化提供 3 本書給我的讀者抽獎, 讓大家閱讀學習,提升在家工作的能力,發展這個疫情時代不可取代的關鍵能力。 


 

以下為抽獎辦法:

✅ 為「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粉絲頁按讚

✅ 按讚這篇文章、留言寫下你為什麼想要閱讀這本書, 寫的越個人化或是詳細的話越有機會被抽中!這次會邀請御姊愛徐豫和我一起抽出中獎的讀者歐!

✅ 公開分享這篇文章的話可以多一次抽獎機會!


因為疫情關係, 紙本書只能寄送到台灣的地址歐。 加州時間 9/28 教師節晚上 9 點截止!


P.S. 徐豫提到職場上班族的白領三寶: 團購、韓劇、KTV, 因為都不是她熱愛的活動,在辦公室的社交也會面臨一些問題。我也是內向型的人格,但因為沒有在台灣工作過, 不是很了解台灣職場文化, 在美國科技業算是個蠻國際化的行業,  各國人才都有, 大家也都蠻尊重每個人的喜好。 而在矽谷, 軟體工程師的組成很大部分組成都是內向性的人格, 所以我好像也沒碰到什麼太極端會強迫每個人參加的活動。 就算敝司員工平均年齡 29 歲,有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每天在公司的時間超級無敵長,但像我時間到就要下班回家照顧小孩的同事也是很多, 我也沒有收到不平的對待 (希望不是我的遲鈍,已經被排擠還不知道)。你有什麼辦公室文化的體驗、爆料、或是甘苦談呢? 歡迎也在留言分享, 很精彩的話也比許會被抽中呢! 


如果你有興趣直接購買的話, 以下是書籍連結

博客來書籍連結: https://bit.ly/3hPsJ6A

Amazon Kindle 版連結: https://amzn.to/302iFRE (竟然美國的 Amazon 也有了!)


P.S.S. 感謝御姊愛徐豫特別親筆手寫鼓勵讀者的話! 百忙之中很有誠意的寫給大家的祝福, 我也附上一開始的 NG 版本, 我想除了我親愛的老婆, 大概每個人都無法正確的講/寫出我的部落格/粉絲頁名稱吧!😆


御姊愛徐豫特別親筆手寫鼓勵讀者的話


NG 版的鼓勵話語 XD 😆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求職選擇產業、選擇公司,或是選組的一點心得

前幾天親愛的老婆分享了她轉行軟體工程師一年的心得體悟, 自從她轉職後,我們兩個人很多時候會討論工作上的各種事情, 我因為有多幾年經驗, 在不同大小的公司及組的體驗,所以還算可以提供心得及建議。 


今天想要分享的,就是我們討論過的事情,也是我長期一直在思考的職業生涯如何規劃的核心。 許多朋友常常會糾結如何在產業、公司、或是公司組內的不同選項中選擇。 從大方向來說, 產業應該是最重要的, 畢竟一個上升的產業和夕陽產業, 對於公司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有這不同的思維。 考量到我自己是軟體工程師, 我就會以軟體工程師的思考為這篇的主要思考方向。 


Marc Andreessen 在 2011 年發表了 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 基本上揭露了全世界所有產業都在逐漸數位化。 各行各業轉換的速度不同, 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軟體工程師的需求, 而目前各大科技巨頭, 為了從這個浪潮中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加入, 也不惜重金的網羅年輕的畢業生、或是有經驗的資深人員。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灣區矽谷的外賣服務體驗及限量讀者優惠


前幾天我分享了我放假期間去買菜及詢問月餅的資訊文章,出乎我意料的有許多讀者回覆及按讚,想不到我許多職場文章嘔心瀝血花了許多時間查找資料, 反覆修訂也不一定比月餅文章有讀者互動, 看來大家對於吃的事宜還是蠻有興趣的, 所以我決定今天來分享一下我最近使用一個新的外賣服務 Saltalk (鹽語)的體驗。 

自從 3 月開始在家工作之後, 我和我親愛的老婆在家裡煮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飯,我們採取一人煮一天晚餐 (中餐都是看誰中午沒有開會,有空就用一下)的方式。到了 6 月後,一方面我們也煮的很累了,一方面也想要多一點外食選擇,所以不時也會定 Grubhub、Doordash 及附近的餐廳外帶 (有些沒有和送餐服務合作)。


最近我們連比較遠,30~40 分鐘的車程的餐廳外賣也會在週末嘗試,實在是因為疫情關在家太久,而附近的餐廳也都試的差不多了。 


最近一個朋友加入灣區的外賣服務公司 Saltalk,她跟我推薦他們的定時送餐服務,每天菜色不一樣,中午能夠保證在 11:00-12:30 之間送到(晚餐是 16:30 - 18:00之間),三菜一湯的便當不到$12(網站 bowl 系列不到$10)。在她的介紹下我在過去一個多禮拜點了 2 次,整體來說經驗算是不錯,算是一個我未來會持續使用的平台。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好書推薦及抽獎活動 <跨能致勝>



最近晚上及週末時間讀了許多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這本跨能致勝 (英文原文版的書名是 Range), 這本書很有趣, 在第一個章節, 就用了兩個體壇的例子來帶出兩個極端不同的成功方式。

第一位是一個小男孩,在他 7 個月大的時候,就會拿高爾夫球桿模仿揮桿,兩歲就上全國節目, 表演推球, 同年並參加第一場比賽, 贏得 10 歲組的冠軍。 8 歲時,他已經可以贏過他父親。 後來成為高爾夫球界的傳奇。

而另一位小孩的母親是一位網球教練,但都沒訓練他。 他會和他的爸爸打壁球、一起滑雪、拳擊、游泳及滑板,並且打籃球、手球、網球及桌球, 他的爸媽在過程中鼓勵他多方嘗試, 他最後在足球及網球的抉擇上選擇專注網球, 而他大量接觸各種運動, 鍛鍊出的協調能力, 讓他日後在網球領域更所向披靡。

不知道你是否猜到? 以上的例子, 第一位是老虎.伍茲, 而第二位是羅傑.費德勒。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直播訪問】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聊創業成敗 + 探詢內心聲音 + 各式心法 + 人生經驗


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

昨天晚上很緊張, 因為要和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一起訪問神人簡志宇!我從阿雅準備的大綱, 加上我看之前志宇在網上的各式訪問, 越看越覺得他的資歷太強大了。 從交大資工的時候做無名小站、到後來賣給 Yahoo、來美國做產品總監、史丹佛 MBA、做創投。 每一樣經歷放在履歷都是亮點。

當然從直播中我也學習體悟許多志宇的心法, 我寫下了許多筆記。 其中許多和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許多觀念有醍醐灌頂的啟發。

比如說志宇提到他得到很多貴人幫助, 我就很好奇 (相信大家也是) 他怎麼在不同時期得到貴人的幫忙。 他說到很大一部分也是有互惠原則, 在很多時候, 他誤打誤撞做的許多事情幫助到許多人,所以後來得到不同的貴人相助。

從這次訪談, 也看到我的思考盲點, 比如說我聽到許多志宇的精彩心法, 就會想要詢問他覺得是哪個經歷讓他思考體系心法塑造成形。 他回答說這是很工程師的思考,要找出模式總結, 但人生或大事常常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累積、是沒有一個直接什麼會影響他現在的思考體系, 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累積到現在的結果。

我最大的收穫,是從這次體會到和自己對話的重要性, 不論自己 5 年、 10 年後要什麼, 要不要繼續做工程師、創業、或是做任何事情, 都要有清楚的頭腦, 一個目標可以有很多形式的實現, 找到自己的內在聲音, 不要依照世俗的模範生模式來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成功!

如果你還沒收看這次的直播, 歡迎趕緊找時間,觀看升級你的思考!

直播的影片連結:
直播訪問】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聊創業成敗 + 探詢內心聲音 + 各式心法 + 人生經驗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做對的事情 V.S. 把事情做對 Do the right thing V.S Do things right

Source: Unsplash


2020 年上半年剛結束, 最近幾個工作天, 我在上班的時候沒有寫太多程式, 花了許多時間在做下半年的 roadmap planning (專案發展藍圖規劃), 採集我要做內部產品的一些使用者訪談、觀察總結使用者經驗並以此來做產品方向規劃,及建立一些目前產品沒有的 logging (使用紀錄)以供未來比較觀察總結。

隨著工作的經驗逐漸變多, 我越來越感覺到一開始就做對的事情的重要!如果方向對了, 過程中就可以避免太多捉襟見肘的時刻, 也不需要砍掉重練、或是在一直救火。 選擇做對的事情不代表就會比較簡單, 但在方向不對的事情上要努力把事情做好, 並希冀可以有好結果有點緣木求魚的奢望。

另一個類似的語句還有小米的雷軍說的: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我覺得有很多類似的格言佳句都有相似的寓意。 重點是要我們多思考,找出事物的原理。不要一味埋頭苦幹,在大方向的戰略上有好的評估規劃後, 在執行的戰術才好好的執行。

當然我也還在努力, 希望可以培養提升我的視野見識、專業能力, 讓我在規劃未來的時候有更好的機會都在做對的事情。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祝天下所有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Source: unsplash

今天是美國的父親節, 我在此想要祝天下所有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從女兒出生以來, 我體驗到當父親有多麼不容易, 女兒 1 歲前不太睡過夜, 半夜起來很多次, 老婆和我晚上輪流照顧、好幾個月都嚴重睡眠不足。 

一開始什麼都不懂, 常常擔心害怕小孩冷了、餓了、不舒服、或有各種疑難雜症, 真的是為了養小孩, 多了好多煩惱、費盡了心思、白了許多頭髮。 我怕女兒在車上曬太陽太亮, 所以趕在出生前裝了車子的防曬隔熱紙 (美國一般車子出廠除非特別裝,不然都是沒有的), 為了泡奶粉及有更好的水質,我做了研究,裝了逆滲透淨水器 (水質介紹詳情請看“你知道美國自來水可能沒那麼安全,最好不要直接喝嗎?”)

為了怕我們有什麼意外,我們的各種財產不能即時給我們的女兒, 我們找了律師做了 Living Trust, Living Trsut 是法律文件,可以把我們所有的各種財產都放在這份文件的效力內, 對有 beneficiary (受益人) 的銀行帳戶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但對於像是車子、現金、房地產、各種實體的有價值物品, Living Trust 可以確保在如果我們真的有意外時刻, 美國的州法院不會介入, 我們的財產可以無意外及順利即時的給女兒 (沒有 trust 的話就會有法院來審理確定繼承,法院介入最大的缺點就是曠日費時)。而疫情期間, 我也買了 Term Life insurance (定期壽險), 當然希望我老婆和我都可以平安健康長命百歲, 但如果真的有什麼意外, 我們的女兒有一些錢可以幫助她過生活 (定期壽險介紹及細節請看“肺炎疫情期間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我的女兒胃口很好, 如果吃到特別喜歡及好吃的東西, 她可以毫無停頓的一直吃, 常常我們煮了蝦、淡菜、或是她喜歡吃的海鮮, 她可以一口接一口,一直說還要還要地把整盤吃 90% 以上。 我常和我女兒吃飯我只能吃素, 因為她都會把肉類吃光光 XD。 

為了抱女兒, 我有過好幾次施力不慎造成脖子扭傷、背拉傷的經驗, 最嚴重的 2 次, 我好幾天完全無法轉動脖子、去看了醫生、做復健好幾次、不論坐著站著都會痛、只能一直變換姿勢、晚上也因為劇痛而無法入睡。 

我們常常每天都得鬥智鬥力的要她乖乖聽話地刷牙、收拾玩具、洗澡, 有時候我們也對彼此生氣, 我們氣她不乖不聽話、她生氣委屈覺得我們逼他做不喜歡做的事情。 

為了陪伴女兒, 每天只有她睡著後才有我們的時間,還得整理晚餐餐後的戰場及家務, 超級有限的時間讓我們得放棄很多娛樂、並專注於我們最想做的事情。 

當然這一切的付出, 在看到女兒漸漸長大、從會翻身、站立、走路、斷母奶、吃副食品、吃正常大人食物、說話、等越來越進步的過程, 也讓我們很有成就感。今天我們請她說 Happy Father’s Day 及父親節快樂, 她天真快樂的說出來, 真的是一件無價的經驗!

今年因為疫情、讓我們取消了年度旅行、也已經被迫在家裡 3 個多月了、真的希望疫情早日穩定下來, 世界恢復到往常的美好。 而所有的父親, 都能平安健康的陪伴家人及小孩快樂長大!父親節快樂!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

Source: unsplash

我在美國正職工作過 3 間科技公司, 一間是 20 人以下的新創、一間是員工總數 1萬 5 千人的太陽能公司、 一間是員工人數大約 5 萬人的 FAANG 級別科技公司。我在每間公司都經歷至少 2 次的績效考評,今天就從我的經驗及我看到身旁朋友的經驗,來聊聊美國科技公司大概怎麼做績效考評的。 

一般來說,績效考評的頻率從 1 季 一次到 1 年一次都有, 我前 2 個正職經驗都是年底的年度考核, 目前則是半年一次的考評。 1 季一次考評優點是考評時間短, 評量的內容聚焦,缺點是頻率有點太高、有些專案需要的時間較長考評時就沒有辦法看出太大的成果, 而且每季一次讓管理階層要花許多時間審核及給評價,影響可以正常工作的時間。 年度考評好處是用一整年的時間評量, 許多比較需要長一點時間的專案也有比較合理的時間可以評估, 但缺點也是因為頻率較低, 讓員工壓力更大 (沒有拿到好的表現或升職就要再等 1 年), 另外一年一次也讓在下半年或接近年底離職的員工無法拿到相對應的評價及獎金。 因此,半年一次的考評可能算是折衷及許多公司採用的頻率。 

績效考評的內容組成,一般來說有 3 個部分, 一個是自我評量, 一個是同事的評量、一個是直屬老闆的評量。 自我評量就是自己寫在考評期間的貢獻,因為只有自己說的話不一定客觀, 還需要邀請和你共事的同事寫他們覺得你的貢獻,同事寫你的考核是可以選擇不分享給你看 (只有經理可以看到), 所以你可能不知道同事寫你什麼, 另外就算你沒有邀請同事幫你寫,同事還是可以自己主動寫, 一般來說,同事考核都會蠻客觀公平的。 最後直屬老闆的考評則會參考你自己及同事的報告,來做最後的評量。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職場上說再見

Source: unsplash

我從 5 月中開始在公司做 Hackamonth, Hackamonth 意思是暫時離開原組, 去做一個新組的工作, 如果覺得不錯, 就會通知兩邊經理正式啟動換組手續。 這兩天我剛決定正式換組, 也通知了經理開始轉組手續。

我在美國職場幾年, 有過幾次在職場上要離開說再見的經驗。 第一次是農業圖書館在歷經波折好幾個月之後, 終於有研究經費可以雇用我了, 但因為我當時轉軟體工程師在做實習, 也得到轉正職的機會。 兩個正職機會比較起來,農業圖書館的薪水比新創公司高 35 %, 讓我在選擇上著實苦惱了一陣子 (詳情請看: 人生最重要的事,幕後最大功臣及支持者)。 在我下定決心做軟體工程師後, 和當時的劉耀經館長最後一次見面、說明我的情況, 我其實是很不好意思的, 因為為了讓我實習及正式雇用我, 館長花了許多心思, 尋找計畫合作大學之一的馬里蘭大學一個研究機會給我、也介紹我不同的人員及計畫, 希冀我在正式上工後能快速進入狀況。 但因為許多不可抗力因素, 最後沒能實現, 我心中有 12 萬分歉意。 館長不僅體諒我, 也很抱歉研究經費因為聯邦政府關門後被凍結許多部分, 讓我沒能早點得到工作(詳情請看: 感謝在美國遇到的貴人- 劉耀經館長、 Terry、Kirk)。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推薦阿雅新書書評及贈書抽獎活動

阿雅新書: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

幾個月前阿雅振筆疾書的在寫她的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新書, 問了我願不願意當她的推薦人, 並傳給我看了一下她的草稿, 我沒有看她給我的檔案, 想都沒想的就答應了。 在我認識的人之中,有幾個人是我可以毫不猶豫的推薦, 阿雅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等到阿雅的書真的上市了, 我就開始有點頭痛要怎麼推薦了, 畢竟一個比我自己厲害的人要我推薦, 我要怎麼寫及描述才能寫的有內容又有意義呢? 我從上週開始看阿雅新書電子版,花了幾個晚上, 把充滿精彩內容 285 頁的書籍讀完。 在我分享這本書的內容心得之前, 我想和你先分享一下我認識的阿雅的一些回憶。

我在公司台灣人社團當打雜小弟, 每個月會幫大家定會議室及安排時間讓大家聚聚, 2018 年初的某次聚餐, 大家都帶著拿好的午餐坐定位, 一如往常我們輪流自我介紹, 到阿雅的時候, 阿雅開朗活潑的聲音介紹這她是阿雅, 剛加入公司不久, 會在全球上網計畫的團隊工作。 我當下聽到,覺得...嗯..這個名字好像有點耳熟呢...當然事後知道才發現阿雅就是我有追蹤的粉絲頁的作者嘛 (挺遲鈍的!XD)!

我們後來幾次聚會的時候有聊天, 講到我們有機會可以一起直播, 但阿雅工作很忙, 常常要出差飛到不同國家辦公室,有時候我的專案忽然比較忙, 一拖就拖到了 2019!在 2019 年 2 月聚餐中,我們又提到這這件事, 當下決定一定要儘快找個時間, 阿雅其實在聚餐當周又要飛了, 我們趕緊訂下她飛回來到下次出差中間短短幾天的某一天, 3/8 那天就是我和阿雅第一次直播, 有興趣看或複習的朋友請看: 矽谷阿雅 +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Brian: 探索職涯 & 美國科技業經歷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If Not Now, When? 如果不是現在,你哪時候會做出改變呢?

Photo source: Upslash

上次寫的文章: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永遠不要浪費好危機, 分享了我過去很長的低潮經歷,許多人在過去或是現在也正受苦於不同長度的低潮困頓,困難是人生的常態, 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當下,為未來的你規劃譜出更適合你的人生道路,讓你在 10 年後回想,感激這次的危機帶給你的機運轉變!

今天想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如果你一切順遂, 自己或家人沒有被疫情影響,工作上沒有被裁員或減薪, 除了生活不方便、不能出去玩之外,一切似乎都和之前一樣, 你應該要嘗試現在做改變嗎?

一些讀者曾經問過我, 他們在目前工作做的還順利, 一直以來, 他們可能想要學習程式、或是想要出國進修讀書, 但很擔心放棄現有的累積, 去追求一個不確定能不能達成的目標。

我想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 有的人家中的經濟支柱, 有的人則是在等待綠卡 (如果在美國) 或抽工作簽證 (H1B), 有的人有各種苦衷無法隨心所欲。 如果我們假設你沒有以上那些限制, 你可以做出改變, 現在是好的時機改變嗎?

Bert Lance 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事物如果沒有壞掉, 不要嘗試去修它。 尤其現在又是這麼可怕的時期, 過去 9 週美國失業人口達到 3,900 萬人, 美國大概有 1億 5 千多萬工作人口, 代表失業率已經差不多是 25 %了! 比 2008 金融危機 10 % 的失業率還高上許多。

如果是因為外部因素, 有任何的低潮困頓, 趁機思考未來方向並做出改變,一切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依據我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永遠不要浪費好危機” 文章的邏輯 XD), 但我也認為思考未來並規劃自己的人生, 不該因自己處於順境而選擇逃避。 我們正經歷前所未有危機, 而危機也正在加速未來許多改變 (如前天文章  科技業未來的遠端工作趨勢正加速進行),如果你目前沒有經歷任何困難, 你其實可以從容的規劃, 利用現有累積的資源,在未來的浪潮中找到更好的上升趨勢。

有讀者在過去詢問我,他/她在台灣已經做到 tech lead, 帶領一個團隊, 但同時也得到矽谷的機會, 不知道要不要攜家帶眷來矽谷從工程師再從頭累積。 或者是目前是非工程師的讀者, 在上過一些線上課程後, 有興趣持續鑽研, 不確定是否要辭掉目前薪水不錯的職位,盡全力轉行。

我的部落格名稱是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好像每次都沒有辦法有人完全講對!), 但我也不是建議每個人一定要半路出家做軟體工程師、或是一定要到矽谷 (還是這都是大家想要聽的答案?! :) ), 大部分時候, 我都會詢問對方的理想、目標是什麼, 願意做什麼準備及付出,有什麼心理調適, 很多時候, 讀者的反應會是, 他/她計畫目前工作年資再累積 x 年、或是等到升職成某一個等級、又或是存了多少錢之後, 就會正式的朝向目標邁進。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永遠不要浪費好危機


Photo source: Upslash

2020 年的黑天鵝 coronavirus 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運作, 全世界超過 400 萬人感染,世界各地停航、學校停課、公司要大家在家上班, 不能在家上班的工作者, 有些被減薪, 有些被裁員。 4 月份美國失去超過 2000萬個工作, 過去 6 週美國失業人口達到 3300 萬人, 失業率也攀升到 14.7 %。 目前的失業規模差不多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失業人數的 2 倍, 僅有 1932 大蕭條時期 25.5% 失業率可以比擬。


從 3 月以來在美國看新聞, 每天都是讓人焦慮的訊息,加州宣布全州居家隔離, 到現在也將近 2 個月了, 許多企業撐不下去而申請破產, 我知道目前很多人可能因為疫情被感染、家人感染、抑或是減薪、裁員、或是學校不能上課、即將畢業要找工作前景不明、或是即將留學計畫被完全打亂。所有一切變化是這麼突然, 沒有人能事前預測並準備。我們能做的, 只有在這個當下思考, 目前我們自我遭遇的危機,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審視自我的人生計畫。

如果你讀過我過往的文章, 知道我在 2012 年讀完碩士的時候, 投了 800 多份履歷,都沒有找到一個正職的工作, 只能先做無薪的實習, 最窮的時候銀行裡剩不到 1000 美金 (細節請看: 人生最重要的事,幕後最大功臣及支持者)。 我那時候每天履歷被拒絕、電話面試被拒絕, 實習的工作原本要正式雇用我, 但美國聯邦政府在 2012 年因預算問題關門, 要雇用我的學校研究經費也被凍結了, 無薪實習從 1 個月延長到 3 個月後來到 5 個月, 每次實習報告也都沒有聽到可以正式雇我的好消息。

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 我開始仔細思考, 我一直以來化學都不好, 研究所做的環境科學實驗也不怎麼樣, 每次做實驗待在實驗室 10 幾個小時很痛苦, 寫論文也寫的很頭痛。 我真的要持續做我自己覺得不是很喜歡、不是很擅長的事當作我的職業嗎?做個半吊子的事情幾十年直到我退休?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讀者來信- 半路出家工程師疫情期間找工作詢問

Source: Unsplash

我寫部落格以來, 不時會收到各式讀者的來信, 今天分享一位讀者的詢問, 以下是讀者背景及問題。

-----------------------------------------------------
Hi Brian,

我人在加拿大溫哥華,我也是半路出家的前端工程師。已經工作了六年,我想請問您一個換公司意見。

我大學讀 3D 動畫,畢業後做平面設計。因為客戶對網頁的需求所以開始接觸網頁設計。因為和合作工程師的溝通有障礙所以自學了HTML 跟 CSS ,也因此找到現在的工作。

目前的工作初期還是以 HTML, CSS, SASS, jQuery  為主。主要工作是設計跟製作 Landing page。 隨著年資增長也開始加入了公司產品的開發。在 2017年左右開始接觸 vue.js 跟 vuex, 每日的工作也是使用這個 framework 為主。

我在 2018 想離開目前的公司,主要是公司制度並沒有培養員工的系統。小公司就是把我們丟在那邊自學,讓我覺得沒有一個 mentor 可以增加我的學習效率。再來當然是公司資金運作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家裡雙胞胎的到來,讓我無法更積極的找工作。

2019 在育兒跟工作的空隙在 Udemy 上完了react 的課程。在今年二月開始認真找工作。 目前的狀況是,投了大概一百多份工作。面試機會大概 15 個左右。能通過 recruiters 的大概 3 個。三個考試回來的結果有兩個是說希望能找能力更好的人,另一個雖然過了卻因為我要求的價位太高而退卻。

我只要看到 Amazon 有適合空缺就丟,也有幸拿到幾次面試機會,第一次結果出來對方直接說需要找更高階的工程師,第二次考試內容非常簡單。我很有自信的完成。但是還是沒過, 而且 recruiter 不願意給 feedback。

我的問題是能通過 recruiter 的比例太低,因此連考試的機會都很少。是不是因為我在resume 上的六年經驗讓 recruiter 誤以為我的經驗很豐富?所以應該隱瞞找 junior 的工作機會?

在公司選擇上,我希望進大公司,可以有比較完整的培訓。不想在小公司浪費時間。但是現實還是要考量,現在的公司不知道還能撐多久,家裡還缺我這份薪水去撐著。

謝謝您耐性看完我落落長的背景。你的幫助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動力。謝謝。

---------------------------------------------------------------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 [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 書評及贈書抽獎活動 📣


最近收到了方言文化的邀請,讓我閱讀他們 3/25 上市的翻譯新書 “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華頓、史丹福、哈佛等名校爭相運用!學會「誘因捆綁」結合「任務拆解」,恆毅力、執行力全面提升!

就如同我之前書評文章 "[矽谷帝國] 書評及贈書抽獎活動", 我偶爾會得到出版社的邀請,我考慮的除了內容是否有趣、我有沒有時間、最重要的是對於我的讀者有沒有幫助。這本書和我之前寫的 "閱讀 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讀後感,有科學方法地培養好習慣、戒掉壞習慣" 這本書有一些類似之處。 我喜歡閱讀有科學根據的非小說類書籍, 希望藉由科學方法,讓我在不同人生環節上有更好的優化提升。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我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書的副標題怎麼那麼長! 編輯很厲害,把所有的關鍵字全部都放到標題, 讓書籍網站的 SEO (搜尋引擎優化) 鶴立雞群!👏 另外,我和親愛的老婆在看本書的封面的感覺是: 樹懶很無辜, 他們只是動作比較慢,不一定會拖延啊!XD 😆

...離題了, 這本書用了許多例子,帶出拖延是現代人的通病  (當然可能不用這麼多例子我們也知道我們自己都很會拖延就是了...),作者心理學專家彼得‧霍林斯用科學方式,告訴我們如何破除「停滯陷阱」,鍛鍊「自我驅動力」,徹底擺脫「拖延困境」,並讓我們發揮最大潛力。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建議你開始寫文章、或是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source: uplash
我從 2012 年開始寫這個部落格, 一開始寫我在環境領域實習的一些心得, 2015 年來加州、正式在矽谷工作後,我開始分享了我找工作面試的經驗及心得, 在 2017 年, 除了這個部落格, 我也開了 Facebook 的粉絲頁

到目前為止,我在這個部落格創作了 95 篇文章, 文章內容大部分是關於我的個人學習、美國找工作經驗、以及我的矽谷觀察、體悟、外加生活上的各種經驗心得。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為什麼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寫文章分享、或是做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我一開始寫文章的目的除了紀錄我的生活、強迫我自己內化經驗及輸出總結。 我自己現在回去看我 2012 年的寫的文章、或是許多之前的文章, 有時候都會汗顏覺得過去的我在寫什麼。 但也是因為這樣一個持續的過程, 讓我在提煉我的思考、分析我想要表達的內容、及最後輸出寫出來有許多練習。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作家,我的文筆不是很好, 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要拿這些文章參加文學獎的徵選, 我是要把我的生命經驗用我覺得有意義的方式分享出來。

許多讀者在文章、或是私訊留言告訴我某一篇文章給他/她激勵、某一個經驗讓她/他看到一種不同的可能、某一個直播訪問讓他/她有更明確的學習對象方法,在過去幾年,不時收到這樣讀者的訊息、讓我也覺得這件事情是很有意義,每幫助到一個人,我過去準備所花的時間、精力都更加有價值。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美國 4 月份工作市場現況、統計及資源


之前分享這個群眾外包回報各個公司 hiring freeze、layoffs 相關資訊的網站,到今天已經累積了近 6000 筆資料, 網站也整理了各領域的現況,目前統計結果是 Travel & Transportation 最慘,有 77% 回報的數據 freeze or layoff,再來是零售業的 62% 有 freeze or layoff。法律、政府部門、及農業算是被影響比較小的產業。


當然除了看相對比例, 絕對的數值也是很有參考價值,Financial Services、IT、 Consulting & Services、Business Software、Healthcare 雖然有 40% 以上數據 freeze or layoff, 但因為產業比較大,也都還有有 250 間以上公司在正常招募。


如果你近期要找工作,可以參考這個網站回報的資料, 從還有在招募的公司來投簡歷, 避免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時間。


之前我寫的 2 篇找工作相關文章: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2019 更新)” 以及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分享了我過往找工作經驗的總結, 歡迎大家複習閱讀。祝需要找工作的朋友都能心想事成,早日拿到 offer!


你的公司或是你看到最近情況這麼樣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看到的情況。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肺炎疫情期間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2020 年 7 月更新)


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續造成重大感染,在 3/27 週五下午,美國感染人數突破了 10 萬人,目前有 24 個州、74 個郡、 14 個城市、1 個美屬地要求大家居家避難,大約有 2 億 2 千 3 百萬人被影響 (數字文章來源: See Which States and Cities Have Told Residents to Stay at Home)。 看著指數上升的感染人數, 我最近也真的不太敢去比較人多的 Costco 排隊,一切都盡量網上購物直接送到家。

因為這次肺炎疫情,我從 2 月開始陸續做了一些應對準備, 利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也希望集思廣益,如果你有特別的準備我沒有提到, 歡迎留言分享。

汽車保險: 從公司開始宣布在家工作後, 我們每天開車的哩程幾乎減少到 0, 因為美國的汽車保險都會參考你的使用頻率及通勤長度, 我線上聯絡我的保險 Geico , 告知我從 3 月開始的使用量降低, 請他們從新幫我計算一次保險費。 在目前的狀態下, 我和我親愛的老婆 2 台車子保費一年大概降低 $160 美金, 算是因為肺炎疫情而省下的錢 (當然如果之後回去上班的話,還是要告知調整)。 有些朋友有使用新型保險公司 Metromile.com 的汽車保險,它也是參考你的開車使用量來決定保費,你也可以參考在同樣保障下,是否有比較便宜。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美國日漸嚴峻的疫情- 居家避難及一些資訊資源分享


最近一個月美國的 COVID-19 疫情急轉直下, 到 3/21 晚上,已經累積了將近  2 萬 7 千例確診病例。 舊金山灣區許多郡在 3/16 宣布 Shelter in Place (居家避難, 只有買菜、看醫生可以出門, 而且必須與其他人保持至少 180 公分以上的距離),隔 3 天到了 3/19 , 加州州長也宣布全州都要居家避難, 到 3/20 日, 紐約州也被總統川普批准為重大災區,聯邦政府會向紐約州提供援助。

在病例激增之下, 開始傳出有醫院的第一線醫生護士已經即將沒有口罩了, 昨天一則文章: Health care workers are running out of face masks. They’re asking people to donate.,以及許多人分享許多醫生都呼籲家中有 N95 口罩的民眾捐給當地的醫院給前線的醫療人員。

在許多令人擔心的訊息籠罩下, 相信每個人也都不好過,  3 月初我和心理學家在矽谷 Joyce 有一個直播訪問,談科技人的心理健康、挑戰與調適, 訪問中也談到了疫情期間的心理調適, 如果還沒看過的朋友歡迎觀看學習。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閱讀 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讀後感,有科學方法地培養好習慣、戒掉壞習慣


我從去年以來, 在不同的 Podcast 及文章中聽到看到大家推薦 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 這本書, 許多想法讓我耳目一新, 於是買了這本書來閱讀,我最近剛讀完, 和大家分享我的讀後感。

書中一開始提到了英國自行車隊的傳奇故事:

從 1908 年長達 110 年以來,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全球重大的環法自行車賽中奪冠,甚至連單車廠商都不願意賣車給他們使用,怕會影響商譽。  
2003 年,戴夫.布萊爾斯福德擔任英國自行車隊國家隊教練,與前任教練最大的不同,就是布萊爾斯福德異常投入他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 這套哲學的要旨,就是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 
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教練團隊一開始做的小調整,可能在你的料想之內:重新設計單車坐墊,使其更為舒適;在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讓肌肉在騎車時維持理想溫度;使用生物反饋感應器監控每個選手對不同訓練的反應;在風洞測試不同的布料,讓室外比賽的選手換穿室內比賽服,因為那更輕,也更符合空氣力學。

然而,他們並未止步於此。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團隊繼續在被忽略、未被料想到之處尋求百分之一的改善:測試不同的按摩油,看哪種能讓肌肉最快恢復;雇請一名外科醫師來教導選手如何洗手,以減少感冒的機率;為每個選手找出能帶來最佳睡眠品質的枕頭與床墊;他們甚至把後勤卡車的內壁漆成純白,以便察覺到往往會被看漏的細小塵埃,避免其影響到精確調校過的比賽用車。 
當數百個這類微小的改善累積起來,成果來得比所有人的預想都快。 
2008 年,英國車隊拿下六成的北京奧運金牌,2012 倫敦奧運他們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接著英國隊在六年內五度於環法自行車賽登頂。


我們每天持續在做的微小行為,日積月累下來就會成就我們的成就。 書中說到 “Success is the product of daily habits—not once-in-a-lifetime transformations. (成功是每日習慣的結果,而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大轉變)”


“Your outcomes are a lagging measure of your habits. Your net worth is a lagging measure of your financial habits. Your weight is a lagging measure of your eating habits. Your knowledge is a lagging measure of your learning habits. Your clutter is a lagging measure of your cleaning habits. You get what you repeat.” 你目前有的結果, 都是你習慣的延後呈現, 你的財產淨值是你財金習慣的延後呈現、你的體重是你吃東西習慣的延後呈現、你的知識是你學習習慣的延後呈現、你的髒亂是你清潔習慣的延後呈現, 你當下得到的,就只是你一直重覆做的習慣的結果。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直播訪問專題: 心理學家在矽谷,談科技人的心理健康、挑戰與調適


這次邀請到直播訪問的特別來賓是 Joyce。 Joyce 是加州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紐約醫學院線上課程兼任教授,這次的直播聚焦在現代科技人的心理健康、看心理醫生的一些迷思、及如何幫助自我達到好的心理狀態。

Joyce 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心理諮商碩士, 再到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取得教育心理學系心理諮商博士,在台灣與美國的許多醫院及心理諮商中心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曾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及亞洲大學心理系擔任專任助理教授。

矽谷作為全球科技中心,是世界人才嚮往的工作及居住地點,路上名牌名車充斥,大公司裡高薪聘請的名校碩博士一堆,看起來十分光鮮亮麗、令人心生嚮往,但現實是工作競爭激烈、生活壓力非常大。在這次直播中 Joyce 會分享她從心理醫生的角度來觀察,科技人不為人知的 "後巷真實人生" 中,心理可能有面臨什麼樣的通病或現象、可以怎麼自我照顧以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會討論 如果真的有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公司會知道嗎? 員工會不會因此被貼上標籤、被公司差別待遇? 最後,會系統性的介紹一些心理諮詢的種類。 直播前及過程中也歡迎大家提問討論。

為了這次直播, Joyce 做了超級充分的準備, 她還特別準備了投影片來輔助說明!如果你聽完後和我一樣覺得受益良多, 歡迎追蹤 Dr. Joyce Sun - CA Psychologist. 心理學家在矽谷 的頁面, 如果你聽完覺得想利用公司的 EAP 或是醫療保險來找 Joyce 諮詢, 直播中有談到她的執照是可以看加州及佛羅里達州的居民,美國其他州要再確認,台灣可能不行,中國可以,因為最近肺炎,她的諮詢都改為線上對談, 她的個案有人還是想要見面談,所以她有一兩個空缺出來, 機會難得, 如果你有興趣, Joyce 的心理所網頁是: https://www.peacefulsunshine.com/


直播的影片連結:
直播訪問專題: 心理學家在矽谷,談科技人的心理健康、挑戰與調適


以下是直播訪問的一些內容大綱、搭配 Joyce 推薦的資源連結

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直播訪問: Elisa- 金融分析師、戰地記者到創業家, 忠於自我的人生經驗及規劃分享



這次直播訪問的契機是去年 12 月,我看到了 Elisa 被誠品閱讀光影拍攝了一個影片 “「一個 Yes 背後,是 50 個No!」邱懷萱放棄舒適圈的冒險故事”。


那時候我就想,如果剛好 Elisa 回來灣區時, 我想要訪問她, 讓更多人看到她的正面故事!還沒看過影片的讀者,可以從這裡觀看


--------------------------------------------
這次直播影片的內容超豐富, 我真的很佩服 Elisa 這麼豐富的經驗、以及這麼熱愛台灣,做出讓世界及台灣更加連結的有意義的事業,以下是這次直播訪問的大綱:


直播的影片連結:


Elisa 在讀書的期間,一直有在思考一般社會對於成功這件事情的定義及看法,她有著和傳統家庭一般一樣的碰撞, 高中也曾經為了反抗而期中考數學直接交白卷, 還在上面寫詩 XD!


Elisa 大學在加拿大唸書, 在學期間得到一個教授的啟蒙, 讓她不再反抗數學, 在大學過程, 她數學相關的科目開始慢慢上手展露頭角。 因為有在加拿大投資銀行工作的經驗, 她畢業後得到了 JP Morgan 投資銀行的香港部門工作機會, 開始了她每天長時間工時的香港金融分析師生活。

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給初到美國、或即將來美國的朋友的各式生活建議 (2022年9月更新)




去年年底的時候, 親愛的老婆的弟弟及弟妹從台灣搬到美國來工作。 那時候為了幫助他們安定下來, 我們回想了一下什麼建議是我們希望剛來美國的時候會想知道的,整理了一些清單分享給他們,後來我想到之前有讀者也有問我類似的問題, 所以想說把這份清單也分享給大家, 同時也看看有沒有讀者有建議讓我這個清單可以更完善。

(以下許多連結是我的推薦連結, 如果你使用的話我會得到推薦獎勵, 如果你願意使用的話我會很感謝,如果不用的話也可以參考, 再找朋友幫你推薦)


駕照: 
在美國駕照就像是身分證一樣的重要證件,而且除非你是住在紐約或是在大城市中很中心的部分, 不然在美國出門大部分都是開車比較方便。 如果在台灣已經有汽車駕照了,在美國很多州都可以不需要考試, 直接換當地的駕照。 相比於美國各地  DMV 要線上預約等待筆試、路考,常常有的時間至少要 1、2 個月後, 可以直接換駕照開車省下超多美國時間呢!目前台灣駕照可以在美國面試換照的州及細節可以參考這個文件列表


醫療保險:
在美國看病可以是很驚心動魄的, 不是說看病的環境,而是看完病收到帳單後的情況, 如果不清楚的讀者可以看看我上一篇文章  美國住院住院兩晚: 天價醫療帳單及後續帳單協商  提到的經驗。 我們的心得是如果能力許可的話, 買當下可以買到最好的醫療保險,這樣在遭遇到比較大的醫療事件,有時候可能僅是急診或是住院個一兩天,自己需要付的錢才不會無法負荷。

如果有一些個人病史的話, 在台灣可以先準備醫療報告英文版,必要時可以在美國和醫生討論, 省下重做不必要的檢查的時間及金錢。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美國住院住院兩晚: 天價醫療帳單及後續帳單協商


在美國生活,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醫療保險很貴、看病不容易。 我剛來美國讀碩士的時候,和一位美國白人同學聊天, 她提到她的牙齒那時候很痛不舒服,但是因為她沒有牙科的保險, 所以也只能買止痛藥來吃。 從台灣來的我那時候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能就買保險並去看病就好了, 我和她說在台灣使用健康保險去看個牙齒一次只要大概美金 $5 , 許多簡單的牙科治療收費也很合理, 她邊撫著痛牙的臉頰,邊和我說她好羨慕, 她從脫離父母的保險以來, 沒有牙科的保險好多年了。

在美國工作的話, 一般公司也都會提供健康保險,美國健康相關的保險分為 3 種: 一種是看各式疾病的 health insurance, 舉凡感冒、頭痛到各式家醫科、或是各種專科相關的疾病及檢查都是這個保險所給付。 第二種是牙科 dental insurance, 各種洗牙、補牙、及牙齒相關問題, 都是需要用到牙科的保險。 第三種是眼科 vision insurance, 檢查視力、眼睛的各式問題、以及眼鏡、隱形眼鏡的配戴, 都是要用到眼科保險, 大部分公司對於員工自己的保險費用都有一定金額補助, 而以矽谷大公司來說, 很多時候會全額給付員工的 health insurance 保險費用、而牙科及眼科也都補助很大比例。 

2017 年時我和我親愛的老婆分別在 Facebook 及 Tesla 工作, 為了花費最少健康保險費用,我們都是各自和各自的公司健康保險。在平常沒有任何健康大問題或是重大事件時候, 這樣是最省錢的作法。 然而我們在那年懷上了我們的女兒, 需要做許多定期檢查。 而且在 2017 年底的時候,在我們參觀醫院產房的時候, 因為當天稍早好像有疑似羊水漏的跡象, 我們便也在當天臨時預約醫生檢查一下。 

沒想到不檢查還好, 一檢查醫生就說羊水已經漏了, 在那時候寶寶還沒滿 32 週的狀態是很危險的, 因為有漏就代表隨時可能會感染, 而且寶寶隨時會出生。 我們一聽都慌了, 我們原本計畫當天參觀醫院完後要去買嬰兒床, 沒想到寶寶有可能比床還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