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從我寫 Blog 以來,許多讀者問我如何到美國工作,尤其是到像美國的科技公司 Google、 Facebook、Apple、 LinkedIn、 Netflix、Amazon、Uber 、Airbnb 等工作。分享了幾次後,我想在文章中和大家分享。

在 2018 的美國,外國人拿 H1B 工作簽證依然是很困難,如果公司要雇用外國人,需要競爭 每年 85000 個 H1B 名額。如果你有美國公民身分或是綠卡,恭喜你,你找到工作的機會已經比外國人容易很多。

如果你有美國身分了,那你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找工作系列文章來找工作。

1. 軟體工程師美國找工作經驗分享

2. 程式語言- 到底學哪個好?我想進Google,我沒學OOO,他們會接受我XXX語言背景嘛?

3. 簡介美國軟體工程師面試流程

4. 等待機緣- 我要如何被人資或獵人頭發現? 我要如何脫穎而出? LinkedIn重要嘛?

5.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6.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7. 聽說你最近在刷題-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一定會遇到的資料結構及演算法關卡 (& 分享 LeetCode 折扣)

8.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股票或假期嘛?

9. 矽谷找工作之常見問題 FAQ

10.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說服面試官?

11. 英文履歷怎麼寫? 美國科技公司注重什麼?

12.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13. 面試中談到錢怎麼辦? 問到你期望薪水如何接招?

14. 面試得到 Offer 薪水如何談? 三明治溝通法及最後簽約前的談判招式



基本上來說,把你的 LinkedIn profile 整理好,運用你已經在科技公司的朋友幫你內推,用 LinkedIn 申請工作及比較新式的找工作平台像 Hired.com 或 Triplebyte 讓你一次可以被多家公司考慮,算是比較有效率的找工作方式。

如果你沒有美國身分,,那你需要公司幫你辦工作簽證。第一種,可能也是相對最容易的方式是來美國唸書,畢業後用 OPT 來找工作,以理工科 STEM 來說, OPT 除了基本的一年之外,可以延長 2 年到 36 個月,在 OPT 的工作的 3 年中可以有多次機會抽 H1B 及讓公司幫你辦綠卡,算是比較保險及機率比較高可以留在美國工作的方法。

另外有一些人是在跨國公司的海外分部工作一年,這樣就可以在公司美國辦公室有缺的時候可以用 L1 visa 轉換來美國。我知道有許多台灣 Yahoo 的工程師就是在台灣工作,再用這樣的方法來美國工作的。

如果你已經在工作了,而且也不想再多唸書拿學位,每年工作簽證是 4 月開始申請,像現在各大公司都在緊鑼密鼓的面試國外的工程師,以趕上 2019 年的 H1B 工作簽證申請,如果你想要明年來美國工作,那現在差不多已經要開始面試了。 當你拿到工作後,如果你明年不幸沒有抽到 H1B, 通常大的科技公司都有許多海外據點,像是英國倫敦及加拿大溫哥華。拿不到美國工作簽證的員工, 公司往往會先安排你到其它辦公室一年再調回美國。

另外,許多人常常會問我,英文是不是一定要很好才可以到美國工作, 我是不是要先去把英文加強好再開始面試。 我想你的英文的程度只要有可以在工作及日常生活溝通表達無礙就可以了,像是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回答英文進修的問題 紐約乞丐的英文比你差嗎?最重要的是你的專業技能的能力要夠好,英文就僅僅是一個溝通工具而已,及格以上就不會有人介意了。

目前美國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文化都算是開放有活力,世界各國的人才在這裡彼此競爭,在此工作可以看到許多創新,並體會系統性的做事方法。 當然薪水及福利也算是很不錯的,如果你只是想要拿最高的薪水,矽谷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地區,詳情請見我之前的文章 2017年科技業全球薪水趨勢,  德州奧斯汀、西雅圖及丹佛的實質薪水比矽谷舊金山灣區高出不少。 當然,矽谷畢竟是眾多科技公司如 Google 、Facebook、 Apple、 Netflix 的總部所在地,工作的機會數量還是遠遠超過其他地區。而且如果你沒有立刻拿到理想公司的 offer, 在矽谷地區工作個一兩年,再面試到其他公司也是很常見的。

祝大家想來美國工作的都能如願以償!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讓你有所學習成長,歡迎你打賞鼓勵我,贊助我買好書籍,讓我思維精進,寫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給你,詳情請看我的贊助頁細節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