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你有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 嗎?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 是在我開始學習程式之後才慢慢注意到的詞。在矽谷,這個詞更蠻常出現在對話中,尤其在公司的新進人員、少數民族、或是部分女性聚會的場合上,許多人都會坦白地表示,害怕自己是那個「冒名頂替者」。

根據中文版維基百科,這個詞的總結是: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騙子症候群(英語:fraud syndrome)。這個名稱是在 1978 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名頂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




這個「症狀」各行各業都有,而軟體工程師,可能更是一個格外讓人容易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職業:一方面來說,科技的持續、快速演進,讓軟體工程師得一直學習,隨時適應新的程式語言、框架、及工具;另一方面,這個產業有許許多多的「明星天才工程師」或是「超級創業家」,他們從小·就開始寫程式,到高中或大學時就已經累積了幾萬個小時的練習,知識體系及技能都已經很成熟了,可以做出很棒很厲害的產品。

尤其在矽谷這個環境中,隨時接觸到的資訊、及近在眼前見證的「神人等級能力」,有時真的會讓人氣餒,覺得自己永遠沒辦法達到他們的境界,更有甚者,害怕自己其實根本不該屬於這個公司、產業、或職業。

美國一個社群媒體,去年就曾做過一個針對科技業從業者的非正式調查,結果竟顯示有高達 58% 的專業科技人才,私下認為自己其實是個「假貨」

我自己因為是「半路出家」學習程式,在許許多多的時候,也會覺得自己不如人:「別人從小學習,或是大學四年的主修,學了那麼多知識、實習工作了那麼多厲害的專案,我該如何追上他們呢?」

又或者說在敝公司裡,許多同事都是史丹佛、柏克萊、MIT、卡內基美隆等名校 CS (電腦科學)畢業生,我在公司認識的工程師同事,大部分都有電腦科學的學士、碩士、或博士文憑,和我一樣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真的是鳳毛麟角——他們的學經歷是那麼地豐富及亮麗。想到這裡,總又忍不住自問:「我當初面試的時候,是不是剛好運氣好才被雇用的?」;「如果他們發現我不夠資格的話,我是不是就要立刻被開除了?」


有一個關於「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 TED Talk  ,算是為「患有」這個心理症候群的人,擬出了一個「藥方」:演講的主題是《相信你還可以更好的力量》(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你可以從底下的連結,看完整個 TED Talk 演講:



這段短演講中,提到了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者:他們相信聰明才智天注定,永遠無法改變;另一種則是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對他們來說,天賦只是起點,成功要靠自身努力

這段演講的講者,正是暢銷著作《心態致勝(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她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實證研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無論任何人,只要具備成長型思維,打從心裡相信「能力都是可以改進的」,並且付諸行動,就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標。

今天會寫這篇文章,其實契機是因為我親愛的老婆——她能力很好,但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在矽谷男性主導的科技產業中脫穎而出、可以做到她想達到的目標?常常會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或者已經錯過時機。

我則認為我們都算是聰明人,儘管擅長的領域不太一樣,但如果我們想要做什麼事情,只要努力「應該」都可以達到目的——我自己其實算是蠻會自我激勵的,就像我部落格的副標題及我的座右銘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you think you can't--you're right.” 不論我認為我能、或是不能做到一件事,我都是正確的。

但當然,在現實中,如同前面所述,我也清楚地認知到自己的能力,總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換言之,即使擅長「自我激勵」如我,也必然會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舉一個之前我工作的例子:我花了 2、3 天,解了一個還蠻棘手的問題,當時自覺我的解法還不錯,於是略帶得意地把我的程式碼提交給同事審核(大部分科技公司的程式碼,都需要經由同事交互審核,通過後才可以進入到公司的系統)——沒想到,有位同事一下子就指出,我其實可以用更精美精簡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難題。

看到同事的回覆當下,難免覺得有點氣餒。因為我體會到原來自己和他的差距,還是蠻大的⋯⋯。好在已經在矽谷職場「訓練有素」的我,很快就釋懷了:雖然我們可能有著實力差距,但現在也還是在一起工作啊——我可以努力從每個人身上學習,之後的能力也必然會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我在工作上也願意多付出些努力:我目前手上有 3 個同時進行的專案——在我的組織 20 幾個人之中,我幫忙同事 code review (審核提交的程式)的數量,或是我提交的 pull request (每一次程式碼提交的審核)數目,及程式碼的產出,都是前幾名的。

軟體工程師其實並不能完全只看工作成果的「絕對數量」來評量一個人,但我知道自己藉由讀別人寫的 code、一起討論,及盡可能多產出的方式,可以確保我一直進步。


遇到機會的時候,我也會勇於把握。

當然,我們都會害怕這個機會,其實超出我們的能力所及;擔心「最後花了許多心力,還是失敗了怎麼辦?」

這時候其實格外需要轉換一下思維模式:不論結果如何,如果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到不同風景,體驗不同的歷練,也是很棒的經歷與學習不是嗎?

去年五月,我剛請完育嬰假回到公司時,剛好 mentor (企業內由資深同事協助新人適應工作)人手不夠,所以我被問到「願不願意當新進工程師的 mentor?」 我一開始猶豫了好一陣子,畢竟那時每天都睡眠不足,還要重新了解我要負責的專案,並另外付出許多時間及心力⋯⋯。更重要的理由是,我還沒有受過相關訓練,自認也不夠「厲害資深」,深怕導師當不好、又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得不償失。

但思考了幾天後,覺得「公司都不擔心我不夠資格了,我有什麼好怕的?」於是就答應了——接著我被直接插隊到最近的一系列 mentor 訓練,一週左右就完成了相關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已當了 2 批工程師的 mentor,並在當中磨練了我的 people skills(人際關係處理技巧),現在回頭看,覺得那時候有接受挑戰,真是正確的選擇



Amazon 連結


雪莉.桑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書《挺身而進》(Lean In) 鼓勵女性遇到機會時,要勇於接受挑戰、把目標放遠——這其實對任何人都適用。

當你不試試看,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其實很棒、可以做到你想做到的事。

最後分享另一句我喜歡的座右銘: “If someone else has done it then you can do it too. If no one has then you can be the first!” ——如果有人做過了, 你也可以做到。如果沒有人做過,你可以是第一個做到的!

願大家都能克服 Impostor syndrome,告訴自己我們的能力都是可以改進的,每天都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最後稍微宣傳一下,我收到演講的邀請,最近剛得到公司對外演講批准,我 11 月短暫回台灣的時候,會在台大校慶時演講, 11/10 週六早上,10:20~10:45 AM 在台大化學系館一樓松柏講堂,演講的內容會分享我的經驗,演講是不需要門票的,歡迎來和我現場交流。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讓你有所學習成長,歡迎你打賞鼓勵我,贊助我買好書籍,讓我思維精進,寫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給你,詳情請看我的贊助頁細節




3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激勵話語!這篇對於在學生或職場新鮮人都非常有用的。當然這對於任教高中20年的我來說,是很棒的生涯輔導實例。Keep it up!

    回覆刪除
  2. 最近做了換公司的決定
    之後工作的環境與地點都和現在落差很大
    雖然一直想改變工作環境的想法在心裡埋藏很久
    但在過兩周就要到新公司報到了
    心裡還是有不少不安
    不安自己能力不夠 到新環境會不習慣
    但看到你說得這句「當你不試試看,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其實很棒、可以做到你想做到的事。」
    讓我再度增加信心,面試中我沒有膨脹我自己的能力
    都已經錄取了,還有什麼好怕的,盡自己最大能力就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加油呢!你都通過面試了, 一定是公司看到你的價值, 放心的加入吧!恭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