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合作曝光 + 徵才介紹- AmazingTalker


過往 PCHome, 到 Cooby 的徵才介紹, 以及我不時分享各類台灣美國工作職缺訊息, 最近接到 AmazingTalker 的合作邀約,希望介紹他們公司以及找到合適的人才加入他們一起成長!

在考慮是否合作之前, 我 google 一下 他們公司, 發現他們已經募資了 1550 萬美元的 A 輪, 短短幾年已經累積超過百萬的使用者, 並且早已損益平衡, 此外, 去年更有新聞介紹他們招募人才, 年薪上看 280 萬! 從打工者的角度來看, 如果公司開始提供有競爭力的薪水, 一般都是一個不錯的指標, 代表公司渡過一開始找尋 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與市場相匹配)有一定的成果、開始增長快速, 需要找合適人才一起推升公司的成長曲線。 

另外一個我評估的點, 是看到他們的官方部落格有很認真的各式文章, 範圍包含他們面對使用者的教師文章、客戶評價、各語言使用者的學習資源, 還有公司過往工程師心得經歷。 雖然用戶不一定會看所有內容, 但代表公司願意花時間花精神和使用者溝通, 讓使用者、未來申請的實習生、正職工作的人才有一定的參考資料。 

在和他們溝通的過程中, 可以感受到他們很認真要傳遞他們公司文化熱忱, 公司主要介紹可以從以下主文看到, 我從他們的徵才頁中發現幾個有趣的點和大家分享, 像是他們的:

“全薪病假、事假無上限” -> 感覺和矽谷很多企業看齊!超讚!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裁員震撼後,公司 Q&A 解釋,各方資源彙整幫助度過裁員寒冬


週三經歷公司大規模裁員後, 公司許多同事的帳號被關閉, 留下來的同事也都在週四週五陸續發現不同時期合作的哪些人、組被影響了。 關於裁員前及當天等待過程, 請見前一篇文章  "🫡 人生第三次裁員 (Meta)、一夜難眠的經歷、請大家彼此幫忙的找工作網絡🫡"。 也因為有許多變動, 我們接到指示把能取消的會議都取消 (可能有些人也不在了!), 像是產品發布、大的跨組討論會議等都延後, 等和自己的 manager及相關組確認好後再行計畫未來的事情。 

我也在這幾天發現好多位朋友被裁員了,公司內部也開始有各種不同的聲音, 有憤怒、不安、不捨、質疑、對於領導階層從過往幾個月說不會有裁員,到上週日新聞洩漏, 週一週二都沒有內部說明。最後裁員名單有一些組的 high performaner (能力強、業績好), 或是正在放產假、病假、又或者是一些人員才剛加入公司一週、或是之前加入的工程師被困在 bootcamp 裡無法畢業加入組的人, 這些都在內部有很大的討論聲浪。 

為此, 公司週五舉辦一個領導層的 Town Hall (我不太會翻譯這個詞, 有點像是美劇或電影中, 一些人會聚集在活動中心, 政治人物說明及回答大家問題的活動)。 在不洩漏公司機密的情況下, 我分享一些可以知道的說明, 希望被影響的朋友得到一些解釋,平復你一些心情。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 人生第三次裁員 (Meta)、一夜難眠的經歷、請大家彼此幫忙的找工作網絡🫡


11月7日:被裁員前準備步驟、Workday 被壓力測試失敗、感恩節前壞消息全都一起來

11月6日《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聞預告Meta即將進行的大規模裁員。 不論是公司內部或是Blind上,討論通常 WSJ 他們都是有確認可靠來源才會報出來,所以大家真的預期會有裁員了(當然最後如果只是狼來了也沒關係)。 考量到Meta的總人數,影響的人很大機率會比上週 Twitter 更大!

因為有一點時間準備,大家開始為最壞的情況準備,和上週 Twitter 裁員前準備守則類似,大家開始做以下步驟: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到新的公司/新的組, 如何適應融入, 並且成長 [01]


許久沒有寫文章了,最近和剛加入公司的新人聊天, 聊在職場新人的到矽谷大公司如何適應、融入, 或是怎麼樣讓自己的成長、進而脫穎而出。 和新人聊天感覺和暑假帶實習生有很多類似的感覺, 就是會讓自己有更多機會重新審視一些我已經習慣的事物, 再反思分享出來。 


我的美國工作包含在東岸新創公司、矽谷經驗從美國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的軟體部門、到(短暫)電動車 Tesla 軟體部門、以及最近幾年的某間 FAANG 公司的不同產品部門。 如果我要給新人一些分享、建議, 大概會分為以下幾點:


1. 充分利用公司的訓練時間: 大科技公司的新人都有一段時間的訓練時間, 長度從幾天到幾週不等, 這個時間可以學習公司的使用技術、文化、做事方式、不同產品的開發、運作。 因為公司對訓練時間的表現通常不會計入績效考評中, 所以這是一個很快樂、如上學一般認識朋友、學習的好時機。我超級懷念當初進公司的訓練時期,和同梯的朋友一起學習、做不同組的任務、旁觀不同組的會議的機會。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美國 Apple 硬體部門相關經驗分享 & 開放一間公司多個朋友幫忙的歹晚郎內推互助網絡


最近剛好有機會可以和在 Apple 工作的朋友交流, 從和他的對話中,了解到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r 這個職位以及在 Apple 工作、面試情況。 在他的同意下, 我把他的經驗分享出來, 一方面 Apple 公司文化比較保密, 所以網上也比較少人分享,希望讓美國比較少的硬體經驗,分享幫助到有志於硬體方面發展的朋友。 


Hardware EPM 是什麼?

EPM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r) 其實在 hardware 部門也有分幾種不同的類別, 不過大多的工作內容就是"Plan and manage al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ctivities" 所以內部要跟 cross functional team 有很多的互動/合作, 對外也有很多的 vendor 要 manage。  我們不是 engineer 所以不負責提供 engineering solutions 但是我們要想辦法 drive team 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讓module/產品可以完成設計並且達到預期的 performance。 在每個不同的 team 或是說不同的module 裡面都會設置 EPM, 例如 Audio EPM, Signal Integrity EPM, Connector EPM...或是大到整個系統就有 System EPM, System PD EPM 等。 

我看到的 EPM 大部分其實都是 engineers 轉過來當 PM 的。 大部分的工作職缺及 hiring manager 都會喜歡要有工程背景的人才, 畢竟要跟一群不同 function 的工程師每天打交道, 有工程背景還是會比較容易上手, 比較能深入了解並且達到 manage/drive 的效果。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不指責人的的事後檢討


本週一敝司出了個大事故, 許多服務用戶都連不上, 但反常的是, 連員工要連內網的各種服務也都上不了, 僅能使用 email 聯絡。 事故發生的細節可以參考工程部落格的文章 (More details about the October 4 outage)。 

看到一些人分享到說這麼大的全球事故, 公司損失慘重,造成的人要被 fired 了等言論, 這應該是比較不了解矽谷的文化才會這樣猜測 (當然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大部分矽谷公司都是這樣 XD)。 

在敝司, 嚴重事故叫做 SEV (Site EVent), 依照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 這次影響全球事故的是最高級。 事件發生過程中相關組的 oncall 或是可以提供幫助的工程師會加入協助處理。 在事件修復後, 會開一個檢討會 SEV Review, 會議中不是要秋後算賬, 而是要看從事件中學習到什麼, 未來如何加強系統、流程, 預防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或是發生類似的事情可以怎麼樣更快的復原。 如果一個工程錯誤可以造成系統出錯, 是因為我們系統的 review process 不夠? Integration tests 或是模擬測試沒有抓到問題? Roll out 的太快讓錯誤直接影響很多使用者? 還是有其他之前系統沒有考慮到的因素? 又或是整個流程本來就容易讓人為錯誤直接到 production? 如果一個工程師一個錯誤就可以讓整個網站掛點, 那是不是駭客攻擊也可以有達到一樣的損失? 會議中不會有人指責為什麼造成事故的工程師寫那樣的 code/script, 因為那沒有任何幫助, 而且出錯通常都是一系列的問題造成的結果,事件發生後的指責文化也會阻礙未來大家的創新嘗試。 

前 VP Vijaye 也寫了一篇他的 Blameless SEV review 心得及有趣的親身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 Blameless SEV review。 

最後幫我的上一個組 Network UI 宣傳一下, 他們現在在找 manager, 如果你自己或是認識有 2 年以上管理經驗的工程經理, 這個組現在在找新的 manager, 組上的 scope 很大, 整個 Network Org VP 以下的不同組都和這個組合作, 讓不同 layer 的 network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operating 可以更有效率, 這個組做的 Data Center, Backbone, Optical, Cable 等等的 UI tools 都是處理美金好幾億或好幾十億價值的設備, 此外這個位子的 skip manager 人很不錯, 有能力也願意幫助人成長, 有興趣的歡迎申請或是找我內推, 職缺連結在 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r, Network UI 


你們公司的事後檢討是怎麼樣呢? 歡迎分享!

#我自己也造成過一個SEV


歡迎關注我的 Facebook 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矽谷動態及職場發展經驗。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北美領航計畫: 職場上的導師及超強夥伴, 一年心得及推薦 (& 新一期報名啦)


過去一年多, 我除了忙碌的上班及家庭生活, 也參與了北加州清華校友會和北京/新竹兩岸清華企業家協會聯合創辦的領航計畫。 我一年多前從公司參與過的同事介紹推薦,在研究了領航計畫的細節後, 我也迫不及待的申請, 並很榮幸的被選中參與第六期的領航計畫。 


去年的我大概有 7 年工作經驗, 工作上有一定的積累, 但在工作的方向上,有時候也有迷失或是希望有更資深導師指導的時候。 我在公司會和我的 manager、 skip manager 討論我的職業規劃, 然而在比較大的職業方向或是個人選擇上,我希望有更多第三方角度的導師或是同才可以和我激盪想法並且給我建議, 讓我職業可以更上層樓,領航計畫希望培育北美華人社區的領袖, 深度溝通、拓展人脈, 並協助職業發展, 我想應該是我們可以得到公司外最好的輔導資源了。 


領航的宗旨、介紹大家可以從領航頁面來了解。 我這裡就具體用我的經驗來分享, 讓大家了解如果你被錄取後大概可能的經歷。 我領航被分配的小組導師有 Facebook, Google 的 director, 也有熱門上司公司的 C-level 的管理層。 小組成員則是遍佈灣區各知名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並也有幾位工程經理。 因為疫情的關係, 我們從開/閉幕典禮、課程、活動都是在在線上進行。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推薦親愛的老婆新書及我的推薦序


今天是我親愛的老婆新書上市的日子, 我在書中也有寫了我的推薦序。 她過往的文章常有讀者回覆說帶給他們勇氣及力量, 這本書書寫了她的生命故事, 把她人生中大的改變經歷、她的成長、蛻變、每次轉專業、轉職、女性職場上觀察、體悟都包含在其中。我相信你從這本書可以得到許多啟發,在求學、找工作、訂定人生目標、實現夢想、了解美國職場、女性家庭、婚姻、及職場上的互動都能有所收穫。 

今天你只要台幣 261 元 (79 折價錢), 就可以把這本書帶回家。 我很少強烈的推薦什麼東西, 但如果你今年只能買一本書的話, 就買這本吧!如果你能力所及,可以多買幾本分送給朋友,或是幫忙分享、也可以建議你的學校、公司、部門,親朋好友買這本書,讓他們也從這本書來得到啟發及力量。 

博客來書籍連結: https://bit.ly/31KVITB (拜託大家來幫忙衝個排行了, 感謝感謝!)

-------------------------------------------------------------------------------------------

巴菲特說過,「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和誰結婚, 找到適合的人結婚,將會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會改變你的願望和各種事情,甚至可以決定你的成功或失敗。」

在我的部落格幾篇文章中, 曾提到我親愛的老婆, 限於篇幅及前後文, 並沒有好好介紹她, 反而好像只是阻止我轉系或是和我吵架等負面的形象。

我們是在大學一年級時認識的, 大二時因為社團的一個活動,我被她的氣質深深吸引。我和她是天上地下的差別,我是一個從小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國中開始補習,高中最後甚至全科補習,填鴨式地考上台大,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傻傻地填志願,從電機、物理、資工逐一填下來。

與我不同地,她英文超好, 高中英文免修, 課業上完全沒有補習。除了中文英文,還會西班牙文、日文,台語也很溜。如果說我的成績是死記拚出來的,那她就是另一個極端,靠天份、聰明、創意征服課業。

大學時期,我在化學系苦苦掙扎低空飛過,她則是輕鬆愜意地通過土木系的各種課業及考試;我在台灣的研究所申請都沒有上,只能先當兵,後來準備出國申請,期間她又讀了一個台大土木碩士。

好不容易我有美國的學校念了,也幸運拿到獎學金可以付擔學費。她則是晚我一年申請到我鄰近州的學校。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直播訪問:矽谷阿雅 / 從建立臉書電商到打造「時尚界的優步」Taelor人工智慧租衣訂閱新創


台灣時間這週二中午, 我和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有一場直播訪問, 探索阿雅的科技公司歷程、及為什麼她會決定創業的心路思考。 


我們很大篇幅詢問阿雅的創業公司 Taelor, 從阿雅為什麼決定做這個領域、到有什麼事情是需要設計、思考、創辦人怎麼找、員工怎麼找 (這個部分阿雅超級厲害, 有許多世界各地的各路朋友幫忙)、技術上的東西怎麼實現, 阿雅有這許多讓我吃驚及學習的回答。 

其中有一段阿雅很感性, 在 39:12 阿雅提到創業是個很孤單的過程, 很多時候在人生中需要大家的幫忙,可能只是一句關心的話, 或是小小的幫忙, 從阿雅的描述中, 我感受到她創業後的真切的心情。 

阿雅還有分享她目前創業中學到的一些技巧,及她的公司的一些作法, 相信對於有興趣創業或是正在創業的朋友也有助益。 

最後我們也研究阿雅在西北大學教書的契機及她的一些心得, 也同時知道阿雅也即將有一個線上課程在大人學 上線, 可以搶先比阿雅在西北大學的課程更快學習, 到時候再請大家從阿雅的頁面了解詳情了!


最後提醒大家,在美國的朋友們,趕緊趁 Taelor 試營運的時候去免費試用吧! 真是太佛心了!不論你是自己要穿, 或是要送禮給男生朋友, 只要你是 M 號的大小, 就可以參與他們的活動, 還可以有服裝穿搭師給你免費諮詢, 阿雅也會有和你面對面的尋求回饋 (直播中竟然知道有人特別喜歡這個回饋時候, 可以和阿雅及他們公司的人員聊天 XD) 趕緊去 https://taelor.style 找尋你的下一次穿搭吧。 

如果你還沒有機會收看, 歡迎來看這次也是充滿有用資訊的直播訪問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v=511999903295666


直播的活動介紹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如何在財務上評估是否加入新創公司- Financial evaluation for startup



最近幾年新創很火, 從這 2 年超多熱門新創上市, 到上次直播訪問 “前 Instagram Tech Lead Jocelin 及前臉書 PM Wen 分享放棄矽谷高薪工作、海歸回台灣創業之歷程” 以及聽聞許多朋友加入新創公司,剛好我最近有機會學習評估新創公司, 也把我的學習整理分享出來給想要了解的朋友。 

如何評估新創公司給予的股票或選擇權?

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及流通股數容易查詢, 但當拿到新創公司的 offer 時候, 可能會得到比如說 10,000 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詢問公司所有在外的股數 (Total diluted shares)來評估給予我們的股數在整個公司的股數中所佔的比例。此外, VC 投資一般是拿 Preferred stock, 轉換成 common stock 通常會乘於一個倍數, 所以計算上要考慮到這個部分。 

有些時候公司不願意透露這些資訊, 可以和 recruiter 談說我們願意簽署 NDA 來得到這些財務上的資料。 如果 recruiter 不清楚這些細節, 可以再要求 recruiter 幫忙了解詳情來告訴我們。 

正式資料部分, 一般 startup 依照規定會需要準備 409A 給 IRS, 在新創早期的時候, 可能每年會準備一次, 在比較後期的時候, 從每半年需要更新到每季更新甚至每個月更新都有可能。 從 409A 可以了解公司的估值 (valuation)、 股票每股的估值、及公司對於未來的成長等等的評估。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前 Instagram Tech Lead Jocelin 及前臉書 PM Wen 分享放棄矽谷高薪工作、海歸回台灣創業之歷程

 


在矽谷工作的好處之一, 就是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許多大神, 每個人都是這麼的厲害、有才能、有想法、有行動力, 讓我可以持續從每個人身上學習。

這次邀請到分享的來賓是前 Instagram Tech Lead Jocelin 及前臉書 PM Wen, 他們去年 10 月辭掉在矽谷令人羨慕的高薪工程師及 PM 工作, 一起回台灣從 0 開始創業, 他們創立了 Cooby 客戶管理工具,因為相信好用的管理工具,可以讓大家工作效率變得更好,並讓大家花少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空下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無論是更重要的工作,還是更有品質的生活。


Jocelin 及 Wen都有著亮麗的經歷, Jocelin 畢業於台大電機系, 史丹佛大學電機碩士, 並曾在 Instagram, Facebook, , Google 擔任軟體工程師。Wen 畢業於台大電機系, 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碩士, 並先後於 Dropbox 及臉書擔任產品經理。

直播一開始會先了解他們的工作經歷,從他們在矽谷知名科技公司的經歷來學習他們的專業累積過程。隨後我們會花大部分時間,探討他們如何做出回台灣創業的決定:從創業題目的發想、共同創辦人的找尋、尋找投資人 (之前的“直播專題 如何整理內化資訊、並運用架構來評估工作及投資上的機會”,Scott 就是他們的投資人之一), 招募創業第一批創始員工, 每一樣過程都和在科技公司擔任 PM 或工程師的角色不同, 他們是如何得到所需要的資訊、指導、並做出決策, 他們是否有心法或一套準則來幫助他們?

創業在矽谷是許多人的夢想, 如果不是自己創業, 許多人會靠加入新創公司來實現。 這次 Jocelin 及 Wen 會帶來熱騰騰的第一手經驗, 他們的公司剛完成種子輪募資,產品也開始有知名企業工作的業務試用, 員工也持續招募中,如果你想第一手學習矽谷頂尖 PM 及工程師的思考,或是你有一顆創業的心、想要了解創業、或是想要了解他們的公司、申請他們的目前或未來職缺、抑或是你目前的客戶管理還是用傳統紙本或沒效率方式, 想要提升你們公司的客戶管理, 這次的直播可以讓你的各種願望一次滿足。

之前商業週刊的 “25萬人才返鄉 台灣關鍵時刻|台灣曾是最嚴重人才外流國,現進入「新海歸大時代」 ”指出 2020 年台灣迎來了史上最大的人才回流。 換日線最新春季刊主題《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也分析鉅變的 2020,疫情、中美抗衡與香港國安法,意外讓台灣迎接過去 20 年來最大的人才回流 / 移入 / 投資潮 。 不論是上次訪問的 Scott, 或是這次訪問的 Jocelin 及 Wen, 他們都在去年回到台灣, 為台灣人才回流貢獻一份心力, 我們也會花時間詢問他們看到矽谷及台灣的機會, 及他們決定回台灣創業的思考要素。

台灣時間 2/20 週六下午 1:00 - 2:00, 美國加州 2/19 週五晚上 9:00 - 10:00。 歡迎大家參與,一起在直播前及直播中提問, 學習 Jocelin 及 Wen 的經歷、思考、及工作&創業的點點滴滴。請於在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的 FB 頁觀看直播影片。 

台灣創業相關資源:
科技部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 針對海外人才提供服務包括:
- 在台創業資源諮詢
- 協助與新創及欲推動轉型之企業進行人才媒合 
- 新創招募與輔導
- 擴大延攬人才政策:就業金卡TTA 黑卡 
- 更多細節請看 TTA 官網TTA 臉書 

---------------------------
過往相關直播:
- 直播專題 如何整理內化資訊、並運用架構來評估工作及投資上的機會 
- 直播訪問專題- 前臉書工程師談如何成為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
- 直播訪問: Jackie- 從 Google 到臉書, 工程師到矽谷頂尖 PM 養成秘笈分享
- 直播訪問: 大師士旗- 前臉書、Netflix、Yahoo、Spotify 軟體工程師,今台灣新創工程師
- 直播訪問: Elisa- 金融分析師、戰地記者到創業家, 忠於自我的人生經驗及規劃分享
- 矽谷直播訪問合集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閱讀 “矽谷思維”心得及抽書贈獎活動


最近受到寶鼎出版的邀請,閱讀了新上市的新書 “矽谷思維”,也在書皮的地方落下我的部落格聯名推薦。 作者 Han 是在矽谷工作的資深軟體工程師,把他日積月累在矽谷科技公司累積的經驗及思維, 總結成文字分享给在科技公司工作的讀者學習(咦!怎麼覺得和我有點像! XD), 書中的五大主軸: 從產品思維、數據思維、創業思維、增長思維、到成長思維都有大方向介紹、並有詳細的矽谷科技公司的產品作為例子。 不論是在科技公司中的任何角色, 都會有共鳴及學習之處,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 讚嘆他的工作經驗可能沒有比我多太多, 但見解及思維都比我深刻許多, 讓我佩服不已。 


最近一次的直播:“如何整理內化資訊、並運用架構來評估工作及投資上的機會”, Scott 提到他看到一些亞洲公司對於一些可能矽谷習以為常的產品做事方式都沒有了解, 並不是說矽谷的做事方式是唯一的真理, 但因為矽谷的科技公司競爭激烈, 在產品、增長、人員培養、組織應對挑戰, 培養出一套很有效率的模式, 藉由學習矽谷的格局、思維、做事的方式, 我相信在公司成長, 個人累積都會有好的參考及更高效率的提升。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How to prepare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problems in software engineer interviews (link to LeetCode Discount- expired)

LeetCode Premium discount (15% off)

If you are preparing to interview for a software engineer/ data scientist position, chances are that you're brushing up your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skills. One of the leading websites to practice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problems is LeetCode. TL;DR version of this post: Use this link to get 15% off LeetCode Premium (the offer expired at 4/30/2022).


If you've read on, here's a short introduction of myself: I'm a software engineer with a non-traditional background, which in my case means that I majored in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but later attended a 3-month coding bootcamp in San Francisco. Since then I've successfully transitioned into a front-end web developer and currently work at one of the FAANG companies (abbreviation for 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and Google). 


As someone who never studied computer science in school, here's my take on what it takes to get a full-time software engineer position: coding bootcamps can quickly teach you how to code and build products you can put on your resume, and that will help you get noticed by recruiters and get you interviews. However, as any software engineer in the U.S. will tell you, the hardest part of successfully nailing the software engineer multi-stage interviewing process is passing the white-board questions. 


Dur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you'll be quizzed on at least 5-7 white board questions that consist of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d this is the part bootcamps do not teach you. To prepare for white-board questions, I've relied on books such as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Udemy courses such as Master the Coding Interview: Data Structures + Algorithms, and of course, LeetCode.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直播專題: 如何整理內化資訊、並運用架構來評估工作及投資上的機會


大家新年快樂, 2021 年一開始,想要和大家分享我個人偶像 & role model 的直播訪問, 從認識 Scott 以來, 多次想要邀請他分享他的經驗及智慧, 2021 年終於有合適的機會可以實現!


Scott 有著亮麗的經歷, 台大電機系 / 電信所,加州理工學院電機 / 應用數學博士,畢業後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工作八年,做過數據倉儲、搜索、用戶增長、AI 演算法。在發展很好、一切順遂的時候離開加入一家社交 app 公司擔任總裁,把公司做到六億美金售出。


Scott 的職業發展是我的學習努力的目標, 他的部落格在我 2012 年轉換領域學習程式的時候就開始持續追蹤。 這次直播想要和 Scott 探索他過往成功的職涯發展歷程, 深入對話他在職場各個階段對於不同機會的評估、選擇是如何實踐的。


Scott 的投資也很成功, 他之前部落格文章提到他勞動力賺的錢和投資的收入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黃金交叉,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麼到達這樣的境界。他如何消化得到的資訊、並且對比世界趨勢及變化, 最後形成自我的投資模式, 相信我們可以從這次訪談中借鏡學習。


我們在以上的主要話題探討完後, 我們也會聊聊 Scott 近期回台灣, 接下像是創未來董事、台科大 AI 研究中心執行長 / 副教授、蘭馨亞洲私募基金投資總監等的新職位, 他將分享他的近期的角色及目標, 及他觀察的產業發展趨勢。


這次機會十分難得,Scott 願意百忙之中抽空和更多人分享他的經歷及思考架構,台灣時間 1/19 週二早上 11 點 - 12點, 美國加州時間 1/18 週一晚上 7 點 - 8 點, 歡迎大家參與,一起在直播前及直播中提問, 學習 Scott 的經驗及智慧! 

請大家於直播的活動中按參加, 到時候會在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的粉絲頁直播。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了解更多矽谷經驗、矽谷人物專訪、及各式矽谷新奇事務。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聽說你最近在刷題-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一定會遇到的資料結構及演算法關卡



2022 年 5 月更新: LeetCode 的折扣連結於 4/30 截止, 未來有新的折扣的話, 我會再更新文章。 

2021年 9 月更新:
從 8 月開始,收到許多剛到美國唸書的讀者來信請求幫忙內推 2022 年暑假的實習工作,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 請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來了解內推網路: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2021 年 8 月更新)。軟體工程師的面試關卡很多都是資料結構及演算法, 所以大家在準備實習也都不免俗的要刷題一下。 我許久沒有看 LeetCode, 發現現在 LeetCode 的功能越來越多, 還有像是學習資源文章及 study plan 的功能,把大家要準備面試的各種需求都越來越在他們網站上一站搞定。 今天除了再次分享去年寫的文章(還有折扣碼), 還要大大感謝 LeetCode 願意提供 3 個 7 天 Premium 會員試用來給予讀者, 讓大家面試前可以使用如公司 tag 的功能來做複習。 此外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我也自掏腰包提供購買 3 個 1 個月的  Premium 會員試用來加碼, 再請大家到這篇 FB 文章參加抽獎活動(活動已截止)
  
2020 年 12 月原文:
歐, 要澄清一下我現在沒有在刷題 (我這樣講絕對不是怕很多同事會看到我的文章 XD), 說實在的, 我覺得大家好像太過度強調 “刷”題的刷, 好像刷油漆似的要來回刷很多遍。 我過往看過許多刷幾百題、每題做 2、3、4 次以上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 我很佩服他們投入的時間及毅力, 但我自知做不到, 有小孩後更是難以做到刷一遍。 我自己找軟體工程師的工作的經驗, 2015 年上完 Coding Bootcamp 到找到工作, 大概做了 60 題左右的 LeetCode 問題, 2016 年底找工作比較認真, 大概完成了 100 題左右。 今天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我的演算法準備方式, 如果你想要找如何刷題的方式,或是覺得無法刷幾百題很多遍的人, 歡迎往下閱讀。 

2015 年上完 Coding Bootcamp 後, 我陸續有一些電話面試, 每天可能會有 1~3 個電話面試, 所以在準備面試上, 要研究公司, 並且依照職缺來做面試的複習, 因為我是面試前端相關的職缺, 所以也有一部分的精力在前端的資料複習。 關於資料結構及演算法 (Data Structures & Algorithms) 的練習,我大概維持一天練習 1-2 題的步調。 2016 年底的面試, 因為還要上班, 所以基本上只有晚上有時間, 可能一天只能練習 1 題, 假日有比較多時間才可以多做幾題。


看到問題的時候, 我會先確保我了解題目的意思, 真正在面試的時候, 通常第一步也是和面試官確認我們自我的理解和面試官要問的是否一致, 不要花了時間才發現一開始的理解及假設是錯誤的。 我通常會立刻寫下題目給予的 input 有什麼、格式是什麼,  desired output 又是什麼。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職場提升心得(三): 職場上的各式溝通


我最近開始寫了職場提升心得的系列文, 職場提升心得 (二): 如何不斷的在公司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探索在公司建立更大影響力的方式,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則是反思自我, 在自我能力強的領域要多加發展才可以更順利,今天則是分享一下職場上的各式溝通。 


軟體工程師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們會逐漸負責越來越大的專案項目、有更多跨組織的溝通、協作,在上一篇文章提到, 許多專案是藉由和不同組的成員討論、在這個過程去發掘一些沒有被滿足的痛點, 很多很大影響力的專案就是從不同組彼此不同的激盪, 整理發現的!


在不同的時期, 我們可能會有工作上的摩擦、不滿, 可能是因為合作小組彼此項目優先順序定義不同、時程規劃、或是責任安排上有異議,或是和領導階層的目標理解不一致。 我從過往以來的經驗是要先假設每個人都有好的工作意圖 (good intentions), 大家都是一起為大組織及公司最大的利益著想, 先有著這個假設後, 再來細分析為什麼有摩擦或不快。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感恩節感謝 & 一些學習課程推薦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 首先要謝謝各位讀者你們的支持,一開始的分享主要是我的轉職及找工作經驗, 後來逐漸擴展到我的矽谷的所見所聞、矽谷人物專訪、以及我的學習成長的筆記。 從 2012 年開始寫部落格, 2017 年開始分享 Facebook page, 也是累積了許多經驗, 文筆說不上變的很好, 但至少越來越熟練把一個靈感大目標從我的思緒整理、輸出成一篇文章分享出來,  這個過程也認識了許多有趣及厲害的人, 訪問了一些我覺得很酷很強的人,召集了許多熱心的朋友一起做了 “歹晚郎內推互助網絡” 幫助更多人在艱難的時期找工作,我個人也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提升。 如果你有考慮寫作分享, 或是任何創作, 希望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我建議你開始寫文章、或是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也能讓你一起加入開始練習寫作/創作/輸出的行列。 


我不時會收到讀者詢問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或是如何轉職成軟體工程師、如何學習程式等等的問題。 到美國工作問題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已經把非美國人可以到美國工作的模式列出, 轉職軟體工程師及學習程式很多時候是一起的問題, 很多讀者有興趣轉職,但完全不知道軟體工程師在做什麼, 以及應該如何上手學習。 我給過不少次建議, 今天決定用這個機會公開的分享之前回答讀者的方式。 ⁣


如果完全沒有學習過程式, 可以先玩玩這個 MIT Media Lab 研發的 Scratch , Scratch 可以讓你用拖拉的方式把一些程式的邏輯組合起來, 在還不熟悉電腦運作的時候, 可以很直觀的在遊戲中累積你對程式的理解。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職場提升心得 (二): 如何不斷的在公司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上次文章寫了: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提到時常觀察、反省自我在不同能力上的情況, 發掘出自己更有優勢的領域, 並在累積相關技能。 更之前的文章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分享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通常有幾個大面向 (以工程師舉例): Impact, Engineering, Direction, and People。 


Impact (影響力) 佔績效考評的很大一部分比重, 好的 impact 通常和好考績有很大的正相關。 可以說如果要得到好考績、被升遷, 需要有好的專案影響力。 但要如何做到比較有大 impact (影響力) 的專案呢?在公司及組上不同階段, 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在剛進一個公司及組的時候, 因為還沒有過往的成績可以證明, 這個時候就不要挑三揀四、盡量把被分配到手上的工作做的完美, 慢慢建立 reputation ,用成績來得到越來越重要的工作。 我個人在換工作及換組剛開始的時候, 常常會在 1:1 問我的經理及組員, 什麼東西是他們比較頭痛、或是緊急希望有人幫忙的, 藉由做這些比較緊急及被需要的工作來逐漸建立我的成績。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職場提升心得 (一): 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

我過去寫了“矽谷科技公司和上級的 1: 1 討論及 mid-cycle check in” 及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 分享目前我了解到矽谷科技公司對員工的評比方式、及如何定時和直屬老闆在個人績效及職業發展上尋求 feedback 及幫助。 從過去的分享中, 我也了解到許多讀者有興趣想知道如何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我對於自我提升及職業發展也是很有興趣的, 從我過往的經驗、讀的書籍學習、還有剛好有一些機會從更資深的工程師及層級比較高的領導者討論學習, 在我內化整理後, 分享在這一系列職場提升心得文章。 


關於職場發展, 我體悟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觀察及反省能力。 可能我們看到許多大神的成功案例, 覺得他們在對的時間, 做到對的事情, 事業就一飛沖天。 如果我們沒有這種 “先知先覺” 的能力, 至少我們可以先練習 “後知後覺”。 後知後覺是把我們過去做過的事情做個紀錄, 嘗試去發掘出我們在哪些部分做的不錯, 哪些是我們做的不好之處。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矽谷科技公司和上級的 1: 1 討論及 mid-cycle check in


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很多公司都有規定定期和上級 1:1 會議,舉例來說, 目前我和我的直屬經理, 每週有 1 個 30 分鐘的見面討論。 很多人不知道每週要和經理聊什麼, 於是就只做工作匯報, 這其實很可惜、浪費寶貴的機會得到更多支持及提攜。 


關於 1: 1, 我讀過許多文章, 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敝司 VP Mark Rabkin 寫的  The Art of the Awkward 1:1, 這篇文章重點就是說, 別在你的寶貴 1:1 的時候,和你的經理聊任何可以在公開場合,或是其他公司同事在場可以聊的事情, 盡量講一些 awkward 尷尬的事情。 比如說, 文章建議你可以聊你的情緒、感覺、或是恐懼。 尋求一些 honest feedback, 並且有深入的討論自己正在努力提升的地方。 這篇文章蠻短的, 推薦大家從以上的文章連結點進去閱讀原文來細細品嚐體會。